1)单颗粒分析技术平台:探索更具有特异性的疾病标志物;
2) 空管分离技术:辅助分子组学研究以发现新的疾病预测与监控的途径;
3)研究纳米-生物界面,深入了解纳米生物冠的形成及其对纳米材料毒性的调控机理;
4)主客体传感阵列:构建信息丰富的超分子识别平台,精准识别蛋白质、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微小结构差异;
5)发展体外检测技术以实现对靶标分子的高通量快速分辨;
6)液滴微流控技术:实现高通量、低样本量条件下的单细胞/单分子的分离分析;
7)生物/纳米酶级联反应:集成信号放大机制于检测平台,有效提升检测灵敏度与动态范围。